1.俗语说“亲家登门,不值半文”,这句话有什么典故吗
这是一句农村老话,反映出的是一种“过河拆桥”的错误心态,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典故,仅仅只是老祖先对农村无数事例的总结和提炼而已。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听我解释如下,欢迎大家探讨!
“亲家登门,不值半文”本身的含义就是指亲家上门来,并不值得隆重地款待。为何会有这样的观念存在呢?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一、儿女娶进门,已是自家人,就无须再对女方父母毕恭毕敬的了。
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能因为把女方娶进门了,就不需要女方家父母了,而冷淡了亲家,这是一种“过河拆桥”的无情的理念。但是在农村,恰恰就有这样的人存在。女方没有娶进门前,男方害怕女方变卦,就处处讨好女方父母。但当结了婚,就不害怕女方变卦,转而对亲家变得可有可无起来,这也未免太现实了。
二、“亲家登门”有时候是来求助的,所以不受主人待见。
“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亲家登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遇到难事需要帮助了。这种情况下,女方家长登门,是仰人鼻息,是有求于人。男方自然就显得趾高气扬的,对待起亲家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
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既然都是亲家关系了,能帮的就应该全力帮一下,爱理不理的态度只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三、“亲家登门”也有可能是对方家里发生某种变故,只是彼此间的礼尚往来。
比如一方出现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另一方自然就会来登门拜访。而这种情况下,主人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客人,非常繁忙,所以亲家来了,也只能是客套几句,没有时间坐下来闲聊。
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亲家当然也不会见外生气,反而还会主动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亲家登门”也有可能是来解决儿女矛盾的,双方自然不会有笑脸。
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的,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有时候也许还会出现自身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时候双方父母就得登场帮助解决。
有时候亲家之间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有时候也不一定能处理好儿女们的矛盾,有可能还会深化矛盾。所以这时候的亲家之间就更不值钱了。
所以我认为夫妻间有什么分歧或者矛盾,都应该尽量由自己来解决,不要让双方父母掺和进来,以免把事情闹大,搞得两家关系更加的僵化。
五、“亲家登门”可能还有其它的一些观念上的分歧。
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养老送终问题、男方倒插门问题、孙子的姓氏问题等等,都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一旦产生看法上的不一致,就会导致双方父母出现矛盾,互相不谅解对方。
其实我认为既然有缘成为了亲家关系,大家就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帮衬、相互包容,和谐相处才是双方应该秉持的认识。
总结语:
“亲家登门,不值半文”是一句农村俗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它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过河拆桥”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错误的。
我认为两家人只要结为了儿女亲家,就是一家人了,应该从大局考虑,为孩子做出榜样,不能因为一些琐屑小事而给孩子们增加烦恼和压力,这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理!
2.农村有句谚语,家狗不咬新女婿是真的吗
这位知友,"农村有句谚语,家狗不咬新女婿"是真的!
1、狗是聪明有灵性的,还通人性
在农村,只要是主人带进来的亲友,即便是第一次进家门,狗一般都不会咬人,聪明有灵性的狗不但不咬新进家门的亲友甚至有些还会和陌生人玩耍嬉闹,但必须是主人带进门的人。其他陌生人如果一个人进家门,很容易被咬。农村养的土狗,一般只要主人唤住狗就不会咬人的(恶狗除外)。新女婿第一次进家门,一般都有人(女儿)陪伴,家里也有人看着狗会唤住狗是不会咬人的。新女婿经常去串门,狗还会认识新女婿,会当成家人。狗的聪明有灵性,通人性才能不要新女婿。
2、狗的嗅觉是居家畜之首
在农村,家狗跟着主人出门都是走一段路撒泡尿,狗迷路时就是靠闻着自己撒的尿味回家的。为什么新女婿会不被咬,新女婿一般都是和女儿一起进家门的,两人一起,新女婿有女儿身上的味道,就不会咬人。狗一般都是先走到陌生人跟前,先闻闻,再咬人的。
3、家狗为什么会吠路人,甚至咬人?
路人陌生人从家门口过,狗肯定会吠人的,甚至咬人。家狗通人性,家狗本来就是看家护院的,狗吠陌生人是通知家里有陌生人来了,给主人预警。如果主人唤住狗,它就不会吠人了。陌生人碰到狗吠人,千万别跑,越跑越容易被狗咬。也不能去打狗,越打越会咬人。
在农村的家狗一般都不会咬新女婿的(恶狗除外)。新女婿第一次进门,不要怕,不要跑,不要打狗,狗在主人的面前肯定不会咬人的。就会照着主人的意图行事。所以,让我们善待这一忠实的朋友。
3.民间说:“过了腊月二十三,姑娘姑爷不登门”,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习俗,并且现在有的地方一直坚持着这种习惯,在春节的时候,会让自己的女儿和姑爷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之前来到家里吃顿饭,或者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聚一聚,然后就是一直要到来年的初二那一天才会让女儿和女婿再度登门。
在古时候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要知道在过去人们通常是用炉子生火做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灶台,而在灶台上面我们会供着灶王爷,也就是咱们中国古时的一位神仙,这个神仙是专门负责,向上天来报告这一家子在今年的所有事情。而农历23这一天正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会买灶糖祭灶,并且在这一天让自己的女儿姑爷儿子都回来团团团圆圆的吃上一顿饭。
祭灶之后就不会再让姑爷和女儿回到家里了,要等到来年的初二才可以,因为老人们认为在这期间,如果女儿和姑爷再回到自己家里会给家里带来厄运,甚至会让地里的庄稼没有收成。所以也就不会再让姑爷跟女儿回到自己的家。其实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一种习俗是非常可笑甚至是荒谬的。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到今时今日还是有些地方或是一些农村存在着这样的习俗,我认为这种习俗是很不通情理的,女儿和姑爷在外面辛辛苦苦打拼一年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却不让进门这让姑爷和女儿心里该怎么想,所以这种习俗是应该被摒弃的,春节自古就是团圆的节日,我们希望跟自己的父母和岳父岳母在一起团团圆圆的过一个新年,就应该不再遵守这些封建迷信的习俗。
4.姑爷上门吃什么的说道
小鸡炖蘑菇
有一个来历:来源于东北的一句俗话:“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掉魂”。就是说新婚的女儿携丈夫回门时,娘家基本都是以小鸡炖蘑菇招待,因此,新姑爷进了丈母娘家的大门,小鸡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就要被与蘑菇炖在一起,作为美味奉献给新姑爷了,所以就吓掉魂了。也意为此菜是东北人招待尊贵客人的一道佳肴。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小鸡炖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因为小鸡炖蘑菇里用的小鸡,是用乡下的笨鸡。由于笨鸡吃五谷杂粮和虫子长成,其味也纯,其余香也浓;炖鸡的蘑菇是用野生的榛蘑,细杆小薄伞的那种,越炖越香,榛蘑因为长在榛树下而得名,用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衬托出鸡肉的鲜香。
用小鸡炖蘑菇招待姑爷,除了营养价值高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考验新女婿的应变能力,新女婿脑袋瓜好不好使就看这道菜了。小鸡炖蘑菇粉条,考验新女婿的关键就在这个粉条,农村自家做的粉条长了,做好后盘在一起,要吃的时候用剪刀剪断了炖。这给新女婿做的小鸡炖蘑菇里的粉条没有剪断,就那么长长的炖在里面,不知就里的女婿如果夹了粉条来吃,那可就中计了,一扯老长老长的,吃又吃不到嘴,放回锅里又不是那么回事,急得脸红脖子粗的,娘家的小姨子小舅子就在旁边看热闹。如果这门亲事成了,这件事就会成为以后被嘲笑的把柄。所以比较聪明的女婿第一次上门,吃这个菜的时候就光吃鸡肉和蘑菇而不吃粉条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秀网 » 姑爷登门谚语(俗语说亲家登门,不值半文,这句话有什么典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