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谚语大旱不过5月13什么意识
这是一个民间传说。
五月十三是雨节,关老爷要磨刀斩妖。相传很多年前,东海有一条恶龙为非作歹,很长时间下雨,庄稼没有雨水的滋润没有办法生长,难民四起。
老百姓们便去关老爷庙内祈求降雨。关老爷在了解了来龙去脉后怒发冲冠,要去斩杀恶龙。
当关老爷拿出青龙偃月刀后发现,许久没用的青龙偃月刀生锈了很多,所以便拎着刀找个有水的地方磨刀。但是由于长时间没有下雨,江河早已经干涸,关老爷便一路寻水刀深山中,发现一处长满青苔的大石头,摸上去湿乎乎的,于是关老爷便拎起青龙偃月刀磨了起来。
这一磨不要紧,毒辣的太阳不见了,紧接着便下起了大雨,关老爷借着雨水磨刀更起劲了,雨水也越来越大!原来这块石头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灵石,关老爷狠狠的磨刀,雨也越下越大,干涸的土壤得到了雨水的滋润,老百姓们纷纷感谢关老爷的恩情。在磨好刀后,关老爷斩杀了恶龙,从此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因为关老爷磨刀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十三,所以便有了“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扩展资料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在夏至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所有作物都会进入到快速生长阶段。
万物的生长除了离不开太阳以外,还离不开雨水的滋润,如果在五月十三这一天开始下雨的话,那么便意味着今年的雨水较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庄稼的收成也会很好。如果在五月十三这一天没有下雨的话,那么便意味着今年会是旱年,影响作物的生长。
2.五月十三是什么节日
事实上,题目中的俗语并不是完整的,完整的俗语应该是“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
而五月十三并不是什么特殊节日,而是劳动人民们根据多年经验发现的特殊日子。首先来说说“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这句俗语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不怕五月十三号这天下非常盛大的雨水,但是怕五月十三号这天不下雨”。
人们之所以这么说其实也是因为五月十三这一天的确非常“奇特”,很多农村的老人都知道,五月十三号这一天是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日子的降水量的,若是五月十三号这天下了大雨,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雨水不断,但若是五月十三那一天没有下雨的话,那么那一年就会遭遇干旱灾害,所以农民们宁愿那一天下倾盆大雨,也不愿意那一天滴水不见。其次再来说说这句俗语的相关依据,其实这句俗语中的“五月十三”只是一个代称而已,并不是五月十三这一天下雨就代表那个夏季就会有降水,其实最早的时候是说五月十三左右那段时间如果有降水,那么这一年就会有雨水,但是由于有几年的时候,是五月十三这一天没有下雨,导致了农村地区发生了旱灾,所以农民们便纷纷觉得五月十三这一天很特殊,这才出现了“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这句俗语。
综上所述,“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这句俗语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这也是劳动人民通过很多年的观察发现的规律,所以这句俗语其实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但是俗语毕竟是俗语,很有可能只是巧合而已,而具体的天气预测还是要以更科学的天气预报为准。
3.五月十三是什么节日
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
山东民间又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鄄城传说,这天还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梁山传说此日“关公磨刀斩小妖”。临沂传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淄川传说,“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谣唱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民间以为,如果五月十三这天不下雨,而且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一定是大旱之年。旧时,一些地区往往举行祈雨仪式,以郓城最为隆重。郓城上至知县,下至百姓,都要参加祈雨仪式。县志记载,从明代以来,有几十个知县祈过雨。民间祈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大王、佛爷和关老爷显灵。民间把宋代因不满贾似道当政投水而死的谢绪尊为大王。据说,他生时关心人民疾苦,死后,百姓有求必应。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人们把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盘子里,供在神棚里,然后焚香烧纸,叩头祈祷。请关老爷显灵的仪式比较复杂,也比较常见,把关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晒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浇湿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动,就代之以“扫佛”等活动。
4.为什么民间谚语说5月13日为下雨的日子
传说一:古时南海出了个蛇怪,是龙王的三太子,曾遥风控雨,贻害天下。时值农历五月十三,地旱干裂,玉帝派关云长即日找到蛇怪,但蛇怪反而辱骂关公多管闲事。关公大怒曰:“想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不费吹灰之力,现在再斩你一个小人,又有何难?只是我的宝刀已久不吃生肉而生锈了,待我把宝刀重磨了再来取你妖头!”于是把120多斤的长柄弯月大刀,搁在洞口的大石头上“咔嚓咔嚓”地磨着,蛇怪大惊归降,从此天下太平。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昆仑关一带的群众便举行大典,以谢关公恩情。
传说二:阴历五月十三为关公诞,时天多下小雨,传说是为关公磨刀之用。
5.5月13日是什么节日,五月十三日是什么日子
★母亲节
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
2007年5月13日 农历三月二十七 星期日 【国际母亲节】
建国58年 农历 丁亥年 【猪年】
敬重母亲、弘扬母爱的母亲节,至今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国际性节日。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日本的母亲节也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节日里人们送给母亲一枝红石竹,表示祝贺。
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在1928年,节日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节日这一天,数以百万计的妈妈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各自子女们的“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
泰国于1976年宣布8月12日为母亲节。这一天也是泰王后丽吉的生日。节日里,全国要开展“优秀母亲”的评选活动。儿女们手持芳香馥郁的茉莉花,献给自己的母亲。
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母亲节定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当地人认为“春分”是春天开始、一年之始,以此表示母亲的伟大。葡萄牙人的母亲节在12月8日;而印度尼西亚则定在12月22日。
母亲节在我国是地区性节日,最早是在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6.农民谚语有哪些
1、荒山成了林,变成聚宝盆。
2、有田无塘,好像婴儿没有娘。
3、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4、长三月,短八月,不长不短是腊月。
5、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6、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7、雨下不死南瓜,太阳晒不死棉花。
8、春耕抢墒,秋耕抢时。
9、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10、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馍。
11、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
12、今年积下来年粪,来年粮食装满囤。
13、冬天铲去草,春来害虫少。
14、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1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6、地堰开了口,跑了粮一斗。
17、若要收成好,积肥莫辞劳。
18、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
19、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20、核桃树,摇钱树,哪里栽,哪里富。
21、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22、八月十五雨一场,正月十五雪花扬。
23、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种树木。
24、肥料来路广,办法在你想。
25、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26、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27、禾靠水,水靠塘。
28、栽桑栽桐,子孙不穷。
29、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30、一代栽树,辈辈幸福。
31、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32、青贮秸秆继续搞,牲畜配种机莫失。
33、不栽树是荒山,栽上树是宝山。
34、冷收麦,热收秋。
35、春天不开沟,夏水无处流。
37、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8、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39、清水种秧,热水洗疮。
40、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41、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42、东逛西串,不如挑沟垒堰。
43、肥料虽是宝,无水长不好。
44、枣芽发,种棉花。
45、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46、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7.20个农民生产的谚语 24节气以及意义、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天孩子面,冬天后奶面 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在寒冬之后,盛夏之前,这时南方已热,北方还冷,南北的温度差别全年最大。
因此,北方的冷空气,南方的热空气,常易发生冲突,造成锋面,发展成气旋。气旋来了,天便下雨;气旋去了,天又转晴。
春季的气旋最多,天气也就变化无常,好像孩儿面,忽哭忽笑的样子。 冬天的冷风、乌云,非常可怕,好像后娘的凶相。
这是因为冬天北风盛行,在福建省内,正是半稳定性极锋来回往复的地带,所以又多乌云,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 ——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的月日是确定的,在阴历是不一定的。
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阴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闰月的阴历年,很可能在阴历二月初。
那末,阴历二月行的是阳历四月的天气。三月行的是阳历五月的天气,比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说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还未回春。
——广西贵县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广西贵县 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据我国习惯,阴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认为是春的开始日。
在阴历连续平年之后,立春就在阴历十二月中,和阴历正月初一隔着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在阴历年底,还是冬天。
这就是“两春夹一冬”的意思。 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
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有此一说。
——河南开封 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 相传惊蛰是全年初雷之期,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迟;愈干冷的年份,初雷也愈迟。
假使那一年,南方气团来的特别早、特别强,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气团既经北来,此后下雨的机会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
——湖南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
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江苏常州 反了春,冻断筋 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山东即墨、河南太康 ●冬至静,五谷丰 要是冬至那天气候良好,那么来年谷物就会收成好。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银; 清明前犁铁,清明后犁土。 冬季要求早耕,让土壤有较长的风化时间,一般说,冬至后翻犁耕地不如冬至前好,而清明前犁田地比清明后好,其道理是相同的。
●十二月下雨宝,有麦无麦杆 十二月是少雨季节,所以在十二月所降的雨被称为“雨母”,也称为“雨宝”。此时下的雨对冬小麦的生长十分有利。
●清明燥 清明时节往往刮东北风或北风,气候干燥,对作田畦、整地十分适宜,但对下种不宜。 ●南方报 每年南风一般有一百零八日,“南方报”是在三、四月间,对田间耕作十分有利。
●“布”(播)田挂北风 在春季刮东北风则气候干燥,如果早稻插秧时遇到北风,则对秧苗的生长极为不利。 ●东风赤日 农历四月间,要是刮东风,将连续晴天丽日,会造成旱情,影响早稻插秧。
●南风打过西,早稻堆满街 “南风打过西”是暴雨成灾的预兆,“早稻堆满街”,也说为“早稻堆满溪”,即刚收获的早稻漂流满街或满溪。 ●水稻开花遇东风,将来晒谷不要扬 水稻靠风传媒花粉,当水稻开花期间遇到拂拂的东风,有助于传粉,可使颗粒饱满,减少空谷,故言“将来晒谷不要扬”。
●立夏北风如毒药 立夏是插秧耘草的时节,此时如果刮北风,则对秧苗生长极不利,故把北风比作毒药。 ●六月无好风,各人要预防 农历六月是早稻临近收割的时间,此时遇到台风,农作物就会受到重大的损失,所以要做好预防工作。
●六月无好风,七月无好雨 农历六月与七月分别是水稻抽穗和收割季节,所以此时的风和雨都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收成。 ●雷鸣惊蛰前,烂田曝双排 一般都说“雷鸣惊蛰前,四十日不见天”,指春雷响得早,雨水便多,但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一般南方气团发生较早,初雨之期也可能提早,南方气团向北而去,下雨机会较多,这里所说的“烂田曝双排”情况则完全相反。
●雷鸣惊蛰迫,早秧放生节 惊蛰鸣雷未下雨,容易发生春旱,早秧插不下去,暂时堆放一起容易生节。 ●夏至鸣雷,早稻定丰收 夏至鸣雷有西北雨,这种气候对早稻生长有好处。
●雷打秋,低田无收;雷打秋,布袋“却颠丢”; 雷打秋,高田五石收,低田布袋“倒头抽”。 秋季响雷往往会连续暴雨,造成河水暴涨,便木兰溪下游平原地区泛滥成灾,淹浸农作物,影响收成,而山区沿海高地本来易旱,有雨则作物生长良好,收成亦好。
这里的布袋即麻袋,装谷物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秀网 » 农民谚语5月十三什么节(谚语大旱不过5月13什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