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2011-01-09 17:15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3楼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太阳队地球的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圈层的主要特点(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运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太阳受热的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和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区分异规律(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要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 行星地球§1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

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3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4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南部和华北平原.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区划上大致包括*、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治:*策.战争,*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事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治.*.科技.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策.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电子书形式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 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 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32、高原上第一条铁路— 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加速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和建设. 33、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拉萨. 34、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35、我国正在建设的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羊卓雍湖.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的是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36、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青藏地区. 37、*省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 38、*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的宝岛”. 39、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40、*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也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樟树最为著名,樟脑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41、*已形成“进口— 加工— 出口”型的经济.出口商品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42、*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平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 43、*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台北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第二大城市是高雄,最大的港口是高雄. 44、*享有“祖国东南盐仓”美称的地方是*西海岸. 45、*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是樟脑. 46、大陆与*隔海相望的省份是福建. 47、香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它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的200多个岛屿组成. 48、香港人多地狭,工业多属加工工业,以出口外销为主,对外贸易是本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49、香港的旅游业很发达,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和“东方明珠”.上海有东方明珠电视塔.50、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 51、澳门现在成为以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70年代后,加工工业兴起,产品主要出口美国、香港和西欧. 52、我国北方“黄土地”的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棉花、花生和谷子. 53、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是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54、我国四大区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广布的是西北地区. 55、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分布在察尔汗盐湖附近. 56、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岛. 57、位于黄河下游的两大油田是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 58、在香港和澳门的中国血统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广东. 二、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秀网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诗词

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优秀范文

阅读(6789)

求高中3年规划,急!!!!!!!!!!!!!!!!!!进入高中,学习自然还是首要问题,为此,我制定了如下1个目标及计划。 我的基础很差,可以说每1科都是我的薄弱,而其中属语文最为薄弱,所以我准备每天早上适当早起,早

感谢信

男孩的生日感谢信

阅读(6944)

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给自己孩子过生日,感谢语怎么写?首先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出感谢的话语,然后说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进步,最后再次感谢老师和小朋友。 谢谢老师和所有小朋

诗词

校园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校园环境调查报告

阅读(6825)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自己先想几个大方面,比如校园道路、教室、餐厅、宿舍、图书馆等。再就各个方面拟定相应的调查细节,包括卫生、服务质量等。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话题的校报告怎么

感谢信

中考感谢信英语模板

阅读(6987)

英语作文感谢信英语感谢信的格式怎么写感谢信的写作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开头要明确的对对方提供的帮助或赠送的礼品表示谢意。主体部分则需列举对方提供的帮助,说明该帮

申请书

林业局晋升申请书怎么写,晋升申请表怎么填写

阅读(5099)

晋升申请表怎么填写自己对自己的工作的肯定和认识,挑好的写,如果转正的可能已经确定了随便写一点就好了!职称晋升申请书怎么写? 啥格式?申请书 抬头(向哪个部门申请): 申请人的个人

申请书

交通事故证据调取申请书

阅读(6718)

交通事故调解申请书的请求事项怎么写交通事故调解申请书 某某交通警察大队: 本人XX于2012年X月X日在XXX地点与XX发生交通事故。现经你大队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本人对认定无

发言稿

生产经营领导发言稿范文

阅读(6980)

铝厂领导讲话~体会(范文) 快快!急需这是摘得,你看看有用吗? 如果河南分公司关门停产了,我们有多少员工能再找到工作?我们广大员工和内退职工,离退休人员将如何生活?如何赡养父母?如何